2015年一號文件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若干意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依然再次鎖定“三農”問題。由此足顯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盡管此前的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但今年的一號文件,其反應更強,把建設“農業要強、農民要富、農村要美”作為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耕地占補平衡實行與鐵路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現代灌區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布局調整。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繼續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增強畜牧業競爭力。完善動物疫病防控政策。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大標準池塘改造力度,繼續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漁港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3.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制度,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加大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力度,保護農林業生產安全。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4.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人才流動和兼職制度,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建立優化整合農業科技規劃、計劃和科技資源協調機制,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機制。加強對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農機、化肥、農藥企業技術創新。
5.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著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大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力度。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6.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力度。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范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產業和特色經濟林。
7.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支持農產品貿易做強,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健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抓緊制定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創新農業對外合作模式,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支持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推進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開展技術培訓、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廣等服務。完善支持農業對外合作的投資、財稅、金融、保險、貿易、通關、檢驗檢疫等政策,落實到境外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農用設備和農業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
二、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1.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
2.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
3.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合理確定糧食、棉花、食糖、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儲備糧監管。
4.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中央對政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領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臺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
5.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6.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本民收入,必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
7.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實施整村推進、移民搬遷、鄉村旅游扶貧等工程。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如期完成“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任務,推動農村飲水提質增效,繼續執行稅收優惠政策。
2.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
3.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莊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力。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搞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
4.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
5.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6.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農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這就為美麗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一號文件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僅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強調公共服務水平及文化建設,提出了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隨著反腐深入,農民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將得到堅決查處,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將得到有效發揮,基層民主進程進一步推進,為美麗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